
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学习与研究》刊发袁超洪署名文章:践行“两山”理念 走好绿色高质量发展之路




践行“两山”理念
走好绿色高质量发展之路
□ 袁超洪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理念,为实现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路径。福建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孕育地和实践地。南平作为闽江之源、福建的生态屏障,是全国唯一的既是“双世遗”、又是国家公园所在地的地方,被誉为地球同纬度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最好的地区之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与生物圈”世界自然保护网成员,素有“绿色金库”“南方林海”“福建粮仓”之美誉。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期间十分关心南平的绿色发展,先后17次深入南平调研指导,叮嘱南平“发展经济绝不能牺牲环境,一定要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上讲发展”“把生态优势、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产业优势”,这些与“两山”理念一脉相承,为南平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武夷山国家公园腹地的原始森林与村落(无人机照片)。
南平市始终牢记嘱托,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紧密结合实施生态省战略,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坚定不移走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2021年10月武夷山国家公园正式被列入首批国家公园名单,全市先后获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林业碳汇试点市、林业改革发展综合试点市、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等多个国家级“绿色品牌”。自2002年福建实施生态省战略以来,南平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9%,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1%,高于全国和福建平均水平;城乡收入比从2.52∶1缩小至1.8∶1,居福建前列。“两山”理念让南平的绿色发展之路越走越宽。
一、深刻把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核心要义,把牢绿色高质量发展方向
“两山”理念为南平选择绿色高质量发展之路提供了战略指引。南平生态优越、资源富集,全市国土面积占福建的1/5,耕地面积、林地面积占福建的1/4,林木蓄积量占福建的1/3,毛竹林面积占福建的2/5、全国的1/10,茶叶种植面积占福建的1/5,人均拥有水资源量是全国平均水平的6倍。如何平衡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协调好两者之间的关系,做到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是南平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两山”理念深刻揭示了发展与保护的辩证统一关系,为我们廓清了思想迷雾,阐明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科学途径。在“两山”理念指引下,南平始终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作为发展的核心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先后确定了“建设全国绿色发展示范区”“打造生态文明建设的典范”等战略,旗帜鲜明、一以贯之走好绿色发展新路子。
“两山”理念为南平探索绿色高质量发展之路提供了有效路径。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让绿水青山充分发挥经济社会效益,不是要把它破坏了,而是要把它保护得更好。关键是要树立正确的发展思路,因地制宜选择好发展产业。”一段时间以来,南平虽然生态资源优势突出,但由于地处山区,受区位因素所限,生态优势、资源优势在向经济优势、产业优势转化方面还存在瓶颈制约。近年来,随着交通、信息等基础设施网络建设不断完善,制约发展的要素瓶颈逐步突破,为优势资源转化创造了有利条件。南平顺应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共生逻辑,立足生态优势、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因地制宜找准一条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协调互促的新路子。我们立足武夷山“双世遗”和朱子文化等生态人文优势,大力发展以武夷山为核心的大武夷文化旅游圈,着力做美“一座山”;立足“红茶鼻祖”“乌龙茶故乡”“白茶发源地”等原产地优势,统筹做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这篇大文章,着力做香“一片叶”;立足“中国竹乡”品牌优势,推动竹产业“一产接二连三”,着力做深“一根竹”;立足白羽肉鸡产业优势,发挥种源核心竞争力,着力做全“一只鸡”;立足环国家公园水资源优势,科技赋能提升价值链,着力做活“一瓶水”,通过发展“五个一”生态优势产业把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产业优势。目前,南平的茶、竹、肉鸡等产业产值都走在全国设区市前列,以茶产业为例,通过推动“茶叶”变“茶业”的全链条发展,小小的“一片叶”就带动全市40万人就业,茶产业全产业链产值突破500亿元。

南平市绿色产业创新服务中心(林梦琳 摄)
“两山”理念为南平走好绿色高质量发展之路提供了实践指南。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来闽考察,嘱咐南平要统筹保护和发展,实现生态保护、绿色发展、民生改善相统一,为南平走好绿色高质量发展之路提供了科学指南。实践中,南平市锚定“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全面推进理念转变、路径转轨、产业转型、价值转化。以福建省委赋予的绿色发展机制创新集成改革为抓手,深化营商环境增值化改革,推进绿色金融试验区建设,以更“活”机制促进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发挥科技特派员发源地优势,强化科技赋能,加快构建具有南平特色的现代化绿色产业体系,以更“优”产业推动优势资源、优质生态加快转化。做好以“绿”生“金”文章,着力培育“土特产”和“乡愁产业”,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以更宽致富渠道让生态红利转化为民生福利。构建“从山上到河流”的系统保护治理体系,在城市深入开展“城市体检”“无废城市”建设,在乡村推进林相美、河道美、田园美、村貌美、庭院美、乡风美“六美”建设,在园区开展绿色园区、零碳园区创建,以更“美”生态为可持续转化提供源源不断的生态资源支撑。
二、一体协同推进“护绿、扩绿、兴绿”,争创生态文明建设典范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决不是对立的,关键在人,关键在思路。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在践行“两山”理念过程中,南平围绕打造生态文明建设典范目标,立足系统化构建、协同化推进、链条化探索,打通“两山”转化通道。
国内第一条国家公园风景道——武夷山国家公园1号风景道 (吴大灼 摄)
坚持“护绿”为先,构建系统化生态环境保护体系。一是鲜明提出“四个全域”目标,筑牢生态本底。自加压力,率先提出全域创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全域实现主要流域水质Ⅱ类水以上、全域空气质量走在全国全省前列、全域创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等“四个全域”阶段性目标。南平市及所辖8个县(市、区)获得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市(县),走在全国前列;在全省率先实现全市主要流域国控、省控断面、小流域断面和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全部提升为Ⅱ类以上;空气质量连续9年排名全省第一;创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11个,实现所有县(市、区)全覆盖。二是创新联动机制,强化系统性保护。上下联动抓好治水、治林、治气、治土,创新开展“生态体检”和林长“巡山交树”制、河湖长“巡河交水”制,搭建“生态体检平台”,林长制4次获国家级激励表扬,河湖长制工作连续2年获全省考核第一,连续3年获省级正向激励,全市水土保持率93.8%,提前超额完成“十四五”目标任务。加快完善以武夷山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创新建立局地(国家公园管理局与地方政府)联动保护机制,创新设立环武夷山国家公园保护发展带,用4252平方公里的“外圈”保护1001平方公里的核心“内圈”,更好保持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国家公园成立以来新发现物种34种,至今未发生火情、外来物种入侵等情况。三是构建协同保障机制,全过程压实责任。探索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基层党政正职离任交接制。健全以绿色发展为导向的考核评价体系,形成“绿色政绩”用人导向考核评价机制。颁布实施8部生态环境领域的地方性法规,数量位列福建省第一。成立全国首家生态仲裁院、全国首个国家公园人民法庭。
坚持“扩绿”为重,建立协同化生态质量提升机制。一是强化试点建设,推动绿色扩面。实施全国国土绿化试点示范、闽西北山地丘陵生物多样性保护、国家储备林质量精准提升等一批重大项目。推动城乡一体化绿色提升,深入开展森林城镇、森林村庄等系列森林品牌创建工作,实现省级森林城市(县城)全覆盖,连续3年获评中国“绿都”年度综合评价前三。森林覆盖率由74.7%提升至78.89%。二是强化技术支撑,推动绿色提质。树牢森林可持续经营理念,深化商品林赎买等改革,首创森林“三改”(改单一针叶林为针阔混交林、改单层林为复层异龄林、改常绿用材林为常绿彩化花化“镶嵌”多功能景观林)技术措施、“四防一提升”(防森林火灾、防松材线虫、防外来有害生物入侵、精准提升森林质量)工作机制。全市完成森林质量精准提升面积329.94万亩,其中,种植阔叶树面积43.65万亩(占植树造林面积的55%),林相规模化花化彩化改造提升面积3.96万亩,相关指标均位居福建省前列。三是强化项目牵引,推动绿色修复。加快国家农业可持续试验示范区建设,创新推广节地、节水、节肥、节药、节能和高效生态循环等“五节一循环”技术集成模式,2023年获评创建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中期评估全国第一。完成总投资50亿元的闽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项目,在财政部绩效评价中获唯一优秀等次。四是强化惠民导向,推动绿色增效。在福建省率先开展全域“城市体检”,国家海绵城市建设绩效考评获评“A”档,南平市海绵城市建设立法实践入选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海绵城市建设可复制政策机制清单》。积极倡导绿色生活,2024年全市城镇新建绿色建筑占新建民用建筑比例达100%,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公交车占比达99.36%,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坚持“兴绿”为要,探索链条化生态价值转化路径。一是因地制宜选准产业链。立足生态优势,摸清“生态家底”,市级层面重点牵头打造“五个一”生态优势产业,“五个一”生态优势产业年均增长8.7%;各县(市、区)因地制宜培育“一粒米”(浦城大米)、“一杯奶”(延平鲜奶)、“一朵菇”(顺昌海鲜菇)等生态特色产业。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当年对南平“打好‘大武夷’品牌”的嘱托,构建“大武夷文化旅游圈”,整合114处文保资源、83个非遗项目、35个历史文化名镇名村、21个A级景区,推动生态、人文资源融合转化。武夷山国家公园1号风景道入选全国交旅融合发展示范案例和体育旅游十佳精品项目。全市累计接待旅游人数从2002年的485万人次增长到2024年的近9000万人次、翻了四番多,游客总花费翻了近6番。二是科技赋能提升价值链。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以科技赋能增强产业竞争力。大力实施种源振兴行动,“圣泽901”自主品牌解决了我国白羽肉鸡种源数十年被美国“卡脖子”问题,白羽肉鸡全产业链产值达到900亿元;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延平1号”百合通过国家认证,延平成为全国百合花鲜切花三大主产区之一。以科技赋能拓展价值链,搭建“大武夷绿色食品研发中心”“竹产业设计制造检测中心”等公共技术平台,抓住“以竹代塑”契机,形成上游竹拉丝、竹片,中游竹胶板、重竹板,下游高端竹炭、竹工业设计等较完整产业链条,竹全产业链产值超过500亿元,带动竹农年均增收超1.5万元。三是机制牵引拓宽转化链。以国家发展改革委赋予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为抓手,创新推广“森林生态银行·四个一”、林下空间流转等机制,以竹、茶、水等优势资源转化为发力点,深入开展生态产品调查和适应性评价,做实生态产品调查、确权、量化、评价等工作。发挥碳计量中心(福建)作用,编制全国首部《碳排放管理员教材》,探索建立全国首个大江大河碳汇标准及方法学,实现全国首笔河湖碳汇交易,推动二氧化碳监测激光雷达装备等科技创新成果孵化转化,成功列入国家第二批碳达峰试点城市。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立足新时代新阶段,南平市将忠实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定不移以“两山”理念为指引,努力在筑牢生态安全屏障中奋勇争先、彰显担当,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中闯出新路、再上台阶,书写“两山”理念南平实践更加精彩的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