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构建自主知识体系的困境该如何破局?(下)

2024-09-10
新闻来源: 北京南平企业商会
查看次数:1348


2024年9月10日

不仅是教师节的人文庆礼日

亦是华为与苹果同时发布新机之同台竞技日

人文与科技、东方与西方巧妙但剧烈地碰撞着

背后的大变局风潮对于中国教育究竟意味着什么




3

未来的社会更需要中国文化和智慧
按照马克思哲学的观点,人类文明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发展过程,文明发展中螺旋式的回归又代表着一次新的升华。中华民族创造了人类历史上最为发达的古代文明及其传统文化,百年前的近代开篇之时,中国传统文化浮在表面上的内容跟西方的科学技术确实难相匹配,但是,中国传统文化背后的东方原生文化基因显示出了强大的内在韧性、进化能力与融合能力,虽经历了百年不乏痛苦的历程,但中国的原生文化基因跟过去历史中的大部分时间对于外来文化的“解决之道”一样,已经开始逐渐消化吸收以科技文化为代表的西方文明的精髓,中国文明以崭新的姿态在世界舞台上“王者归来”已是大势所趋。

当今世界近代科学技术推动的工业文明已经高度发达,科学技术自身的发展亟待新的突破,世界政治经济关系面临新的重构,全球化与反全球化争论不断, 人类自身面临环境与资源、气候变暖、宗教与文化冲突、贸易冲突、贫富差距拉大、青年就业困难等等,高度的物质文明并没有带来更加美好的社会。随着科学技术的新发展,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在发生历史性转变,文明的发展需要新的智慧,中国文化与哲学必将会对这样的新世界秩序的构建提供有力支撑。
01   当今人类的大问题的解决需要中国智慧
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共同的大问题可以概括为三方面:共处问题、共存问题、共同问题。共处问题主要是一个国家或民族与其他国家和民族如何共处、如何协调矛盾冲突;共存问题是指人类所处的自然环境,我们只有一个地球,谁也躲不掉,必须一起面对;共同问题是不同国家和民族内部都可能遇到的问题, 这类问题是国家或民族的内部事情,不需要、也不可能一起行动,但问题的解决需要更多交流和协调。
共处问题:政治制度与文化差异、宗教矛盾冲突、国家领土争端、历史争议、国际贸易争端、内政影响和干预、国际规则与世界治理、难民与移民等等, 都面临相互排斥的可能,如何化解排斥建立和平共处框架需要更多智慧。
共存问题:排放与污染、气候变暖、开发利用外太空、砍伐森林荒漠化、生态资源保护、海洋保护等等,人类并没有真正解决生存问题,物质匮乏解决了但自身生存的环境面临更大危机,身边生存条件变好、整体生存条件变差。
共同问题:与贫困斗争、民族问题、宗教冲突、派系冲突、国家治理、经济发展、环境保护、民生问题、民主人权问题、少子化问题、持续发展等等,人类发展经历相近历程,也会面临类似问题。
世界问题层出不穷、千奇百怪,各国的表现形态不同,但事物的本源是统一的,中国文化主张“大道至简”,主张从本源中演生出万物,就要从本源上认识和解决千万不同的问题。
面对共处问题,当今世界主要处理方式是全然源自西方理性主义缺憾的“丛林法则”,弱肉强食、明目张胆地霸凌,“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欺凌和反欺凌导致今天世界不同层次的战争、冲突和矛盾。当今世界的经验证明,人类真正解决存在几千年的共处问题, 必须回到中国文化的“和而不同”与“致中和”中寻找智慧,强者仁、弱者尊,强者要包容和留有余地,弱者要自尊自强,中国主张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中国文化的具体体现。
人类在自我陶醉于科学技术的伟大成就的同时,却较少觉察到自身生存的危机越来越大,拥有财富的人类面临无处容身的窘境。我们只有一个地球,环境是人类共同的生存基础,人类要在地球上生存,就必须共同团结起来一起应对环境的挑战。工业革命使人的力量自我膨胀,今天开始受到大自然的报复,人类永续生存发展,必须接受中国几千年形成的“天人合一”的思想,把人类作为自然的一份子,而不是高高在上的主导者,顺应自然、利用自然、索取有度、循环利用, 真正尊重自然,与自然世界和谐共处,这是人类唯一的希望所在。
人类共同的社会大问题存在已久,世界各国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一百多年来一直都在探索解决之道,但这样的探索始终建立在利益平衡基础上,是以“利”为主导的社会结构,始终无法真正解决问题,人类和谐世界的构建,必须学习中国文化中注重“义”、“德”的传统,坚持利与德的有机结合,术与道的融通,建立公平的社会利益分配体系,还要形成个人自我约束的修身机制,建立社会的博爱仁义的公益意识,利益、修养、仁义三位一体是构建未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基础。

02   互联网带来的社群化更适合中国文化

当今世界,互联网、人工智能在全面改变世界,改变社会生产方式、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社会交往方式,一种新的社会结构形态—社群化正在迅速发展, 什么样的文化和思维能适应这样的社会形态?从目前的发展观察,中国的文化与思维方式可能会在这样的社会结构中具有更好的适应性。
我们一直在思考,互联网发源于美国,但中国在互联网的应用、向社会全面渗透中走在了世界前列,从电商到社交平台,中国人不仅最快适应了互联网的生活,而且在互联网的应用中不断创新发展。对比接受近代科学技术的困难和接受互联网的迅速和适应,我们认为根本在于互联网思维更加契合中国原生文化和相应基础思维方式。
互联网是建立在社会关系基础上的,中国人对社会和他人的认知亦是从关系开始的,而且是不拘泥于因果关系的因缘关系,这从思维方式上更容易接受互联网思维。互联网是从一点开始,不断联结扩展的,这种扩展是基于某种因缘而非因果关系进行的,与中国社会以复杂性联系为纽带的内在结构高度契合。互联网时代更需要从整体、从互动的角度看待事物,尤其具有更高的生成性,这种生成性与中国文化中的复杂性、非线性联系的思维高度吻合。
社交媒体为什么在中国发展能够如此之快?一方面中国人是习惯“群居” 的,现代城市阻断了中国传统的社群居住方式,按照工业文明的社会契约构建的城市社会关系,从本质上讲不适合中国人的文化特性,正是因为如此,中国城市人总在心底下有一个田园梦,乡土意识、敬祖宗都使中国人难以割裂社群联系。互联网的社群交往功能,恰恰触动了中国人内心的文化留恋,于是基于互联网的社群交往迅速发展起来。
科技应用中的文化选择,比较典型的是短信的不同命运。本来在现代移动通讯发展中,设计者把短信作为一个十分不重要的辅助功能开发的,最初的设计重点在语音留言,西方人在使用语音留言中十分便捷,使用频率很高。但到了中国,语音留言始终不是主流,相反短信得到迅速普及和使用,在此思维基础上发展的微信更是短短时间里迅速普及,究其根本在于运用文字的方式更适合中国人含蓄交往的特点,也适合中国文字意涵丰富的特点,更是适应了社会层次身份关系的表达。可见现代技术是在契合文化习惯后才可能正真正深入到现代人的生活中。
人工智能成为下一个科技发展的制高点,人工智能的综合性思维、系统思维乃至“端到端”的非线性机制恰恰更适合中国人的思维特质,相信中国人将会在人工智能的未来发展中站到世界前列。在可以预见的未来技术发展中,几乎可以肯定地说,未来的技术可能与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文化哲学更具有契合性,中国文化、中国哲学和思维将会在未来科技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
我们今天的教育,必须看到未来社会和科技的发展趋势,看到中国文化与思维的力量,帮助学生全面掌握西方近现代科学技术的同时,让学生充分学习掌握中国文化、中国哲学和思维,学会运用中国智慧学习和使用现代科学技术,创造性地引领未来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今天的教育必须承担起自身的历史使命和担当。

03   应对不确定的未来更需要中国哲学思想 

未来学家们一直在研究未来社会的发展,进入 21 世纪以来,世界的新趋势表现越来越明显,人类社会不确定的偶发事件越来越多,黑天鹅事件层出不穷, 背后反映出世界的特点——人类进入到新的不确定的时代。
不确定性是人类的重大挑战。近代西方科学技术和社会关系都是建立在可控、确定的变量基础上的,通过对有限可控变量的认识和把握,可以掌握其规律, 将这些规律运用于改变的变量,从而产出预期的成果或结论。这样的范式大大推动了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秩序的建立,甚至已经固化为人的思维方式。
可以认为人类百年都在运用近代科学研究的突破与发现,目前这些突破与发现的“油水”已经基本榨干,推动人类发展进步的新科学面临突破的前沿,由此影响了技术进步的步伐。现在基本可以确定的是,未来人类将会面临更多不确定的、不可控的变量,人类将会在利用这些不可控、不确定的变量中创造新的文明,当然这就必须有新的思维和智慧。
中国人的思维与智慧是具有独特性的,始终是建立在不可控、不确定变量的“复杂性”基础上的,对于不可控、不确定的变量,通过系统的互动转化从而把握趋势。比如阴阳,相互关系就演化出整个世界,五行的相克相生,八卦的推演,天人合一的互动,太极和无极,有和空,这些都是建立在不可控不确定变量中的非线性智慧。我们坚信这些智慧应当是人类社会共同的精神遗产,必将对未来科学突破、建立未来的新的社会关系、推动人类文明进入新的高度和新的发展阶段发挥应有的贡献。
今天的教育不仅要帮助学生树立中国文化的自信,更应当帮助学生系统掌握中国文化的思维方式和智慧基因,能够在充分理解西方科学技术基础上,运用中国文化与哲学思考问题,从中对于复杂问题洞见简单的解决办法。

4


“东方教育学”的提出与未来性方法论
我和我的团队关心中国文化与思维的问题已经十几年了,从重视国学到重视传统文化教育,直到今天我们认为中国教育问题本质上是广义上的中国文化与哲学问题,或者说经过跟时代精神演化相契合的新的底层思想方法论创造性转化之后的新时代中国文化与哲学问题——而这种新的底层思想方法论,是一种新的人类文明“立法权”的来源,而将呈现出一种熔炼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的未来性状态,所以我们把它叫做“未来性”。以“未来性”为底层方法来推动中国教育自主知识体系的建立,便是一种建构新时代意义上的“东方教育学”的系统行为。

在过去,当全面审视中国的教育实践,并学习各种教育专著的时候,我越来越体会到,我们今天的整个教育理论体系都是基于西方话语的西方理论,充其量是对西方的理论进行中国化的实践检验和改造。然而,教育问题虽然是实践问题,但更是文化问题,西方的理论尤其西方的“传统”方法论真的能够很好解决中国的教育的问题吗?看看我们这些年引进西方的种种教育思想和做法,现实中达到预期成效的很少。中国发展到今天,应当建立自己的教育自主知识体系,尤其是首要建立熔炼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的未来性方法论体系,如此,方能为真正自己解决自己的教育问题的面向世界的民族崛起战略打下坚实的地基。
本着这样的想法,我们再次全面梳理了中国传统文化与哲学,与各个学科的专家一起对当今教育的基础理论体系进行整理概况,开始尝试用中国思维和中国哲学结合现代科学尤其是现代物理学的思想成果,探索性地建构了一套熔炼东方与西方且会通传统与现代的底层思想方法论——未来性,并计划在今年年底付梓面世书籍《未来性》两部曲。
在此基础上,若以之为底层方法和本质视角重构西方现有的教育理论体系,那么建立思考教育问题的“西方理论、中国视角” 的中国教育自主知识体系的总体框架,便会呈现出一种很有希望的“破局”之道。在此情形下,我们最终希望集合有类似志向的同仁,一起找到“融合中国智慧、面向未来社会需要、不拘泥于西方理论与经验”的新时代教育的整体结构、主要途径与方法。
这样的尝试是我们多年思考教育问题的自然延续,目前的工作只是初步的, 《未来性》两部曲就是我们阶段性思考的成果,因此也只能称为对于“东方教育学”体系得以建构的“初探”。“东方”在严肃的学术研究中通常是包括印度文明与西亚文明的,但我们这里主要涉及的是影响整个东亚地区的中华文明, 取“东方”主要是对应于当今西方主导的理论与思想,或者说西方中心论的学术观念体系。作为“初探”也主要是初步的框架,许多思考还很不成熟,甚至有些片面,但希望我们的探索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如果能够引起更多人关注从新时代中国哲学与文化角度思考中国教育问题,能够结合中国原生文化基因及其智慧学习现代教育理论,真如此我们的目标就达到了。